据了解心血管疾病现在是全球疾病的第一杀手,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超过了1700万人,而在我国大约每五例因病死亡的人,有两个就跟心血管疾病有关,而且现在心血管疾病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25-34岁心脏病高危患者已超五千万。
近期降温,早晚温差大,甚至在10摄氏度以上,这样的温度会让血管收缩、扩张异常,血压不稳定,容易造成心脏病急性发作。尤其是本来就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如果平日没有控制饮食,运动不规律,以及没有按时服药、控制好指标,这个时期,就很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死亡。那么,对于心血管疾病,我们要避免,应该做些什么呢?
注意心血管疾病高发时刻
一般来说,对于心血管疾病,尤其心脏病的发作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有几个高发时刻,在这些时间段里,有心血管问题的患者应该打起十足的警惕,一旦有不适就应该尽快就医:
清晨
可以说,清晨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危险的时刻,这个时间段人们刚起床,血液中缺水分比较黏稠,而且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在早晨8点左右达到高峰,综合因素容易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病的发病几率。
此时,还是在起床后不要贸然下地,而且应该喝一杯温开水,等身体感觉良好后,再开始一天的活动。
暴饮暴食后
我们都知道医生在给心脏病患者讲述注意事项的时候,会着重说要避免暴饮暴食,因为吃得太多会给心脏造成较大的负担,而且一般暴饮暴食的时候容易摄入大量的油脂,让血液中血脂和血糖急剧升高,增加发病几率。
所以,吃饭不能暴饮暴食,而且要尽量多摄入蔬果类食品,吃大餐很多人也会喝酒,这对于有心血管问题的患者来说更是要禁止的,过量饮酒一方面会升高血压,另一方面酒精会让人排出更多水分,都对心脏、血管产生负担。
便秘时
我们都知道排便需要用力,特别是便秘的人,有时候为了顺畅可能会使劲让头上青筋暴露,而这种情况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危险的,排便用力,增加腹腔和胸腔的压力,心脏血液循环会因此出现异常,病上加病,会引发心脏病的发生。所以,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还要辅助防治胃肠,减少便秘,比如可以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膳食纤维是肠道好菌的营养物,有帮助排便、减脂的功效。
还要补充水分,每天应该补充2000ml左右的水分,在秋冬干燥季节还可以增加;就是排便的时候尽量不要用力,采用蹲便的方式,如果是坐便器,可以考虑脚踩小凳子形成有力于排便的角度,帮助排便。
此外,在日常生活还有不少时间段也容易发生心脏病,比如周一上班、生气、剧烈运动等等,这些问题一般都是较为主观的情况,需要患者主动避免,这样才能远离心脏病。
远离心血管疾病,日常避免这5件事
为远离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应在日常避免以下5件事情,这些日常习惯都是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不能轻视:
久坐,没有规律运动
现代人尤其是上班族,久坐是常态,缺少必要的运动,而规律运动有助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并增加血管弹性,保护心血管。
饮食不健康
摄入过多的糖、脂肪以及盐分都会造成血管的负担,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很多年轻人经常在外吃饭,常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这些过多,不仅容易长胖,还能够增加心血管负担。所以,健康饮食是“三低一高”,就是低脂、低糖、低盐、高纤维。
体重过重或肥胖
和体重健康的人相比,肥胖的人发生糖尿病、高血脂的危险在3倍以上,发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高达2倍。研究证实,肥胖的人减重5%以上,这些疾病都可以发生改善。
有三高问题,没有很好防治
不少有三高代谢疾病的患者没有控制好指标,也没有按医嘱服药,一旦病情发展,就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引起心血管疾病。
抽烟、过量喝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加速动脉硬化,使血液粘稠、血管缺乏弹性,容易引起血管堵塞、破裂等情况,进而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危险。
喝酒过量,也会让增加血管和心脏负担,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此外,摄入过多酒精增加了热量摄入,也会让人增重,并且可能引起血脂的升高,提升心血管疾病风险。
刘毅 主任医师
徐建 主任医师
陈平 主任医师
郑国梁 中医科主任
顾钧青 主任医师
王晓柠 主任医师
谭永东 主任医师
沈红权 主任医师
邰晓峰 副主任医师
周阿高 主任医师
虎力 副教授
褚田明 副主任医师
王群 副主任医师
杨七七 副主任医师
高一明 副主任医师
姚芳 副主任医师
钱钢 副主任医师
梁金凤 副主任医师
赵伟忠 副主任医师
隋淑芬 副主任医师
※医院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
协爱网站界面设计及程序设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抄袭, 协爱对此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